近来,关于财政赤字货币化的争论开始席卷资本市场,第三类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 3 (MP3))和现代货币理论(Modern Monetary Theory (MMT))孰优孰劣,亦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冲击世界经济增长,各国纷纷推出史无前例的经济刺激政策,而在刺激政策不断加码的同时,各国也逐渐发现单纯使用货币政策的效果十分有限,因此,对于财政政策的使用开始愈受瞩目。为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开始有不少专家重提财政货币化。
所谓财政赤字货币化,是指以增发国债为核心的积极财政政策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量的增加。财政赤字货币化下中央银行通过发行货币的方式为财政融资,其结果一般会导致货币供给量的增加。一般而言,弥补财政赤字有两个途径。一是市场化融资,即通过向央行以外的机构和个人发行国债,由后者以自有储蓄或其他来源的资金进行购买。二是财政货币化,即中央银行直接或在二级市场购买财政发行的国债,或对其进行借款透支。两者之间的不同在于第一,市场化融资不会影响货币供应量,而财政货币化则会造成货币供应量增长。第二,面向央行以外的市场主体发行国债时,发行的规模、期限、价格和利率等都将更多地接受市场的选择和约束,而财政货币化则不会受到市场约束,因为国债的发行和购买仅仅发生在财政当局和央行之间。在财政当局处于相对强势的情况下,财政货币化很容易导致货币供给失控,并引发通胀或资产价格泡沫。
对于是否开展财政赤字货币化争论的焦点,就在于以中国目前的经济状况而言,是否需要采取财政赤字货币化。从一般意义上讲,市场化融资仍然是最优的方案。首先,市场化融资能够最大程度保障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有利于防范通胀和金融风险。其次,市场化融资方式,不仅可以满足弥补财政赤字的需要,而且有助于满足广大居民和企业对于获得优质安全金融资产的需求。再次,采用市场化融资可以为境外投资者参与中国债券市场提供管道,这也有助于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从这几个角度来看,现阶段中国并不需要急于开展财政赤字货币化的动作。
但支持适度开展财政赤字货币化的观点则认为,在非常时期可以采取非常之策。当前,在经济收缩的情况下,货币状态也在急剧改变,2020年来,半数以上的省级财政收入下降都超过10%。财政收入下降导致财政支出收缩,即使增加赤字,扩大债务,若货币存量状态没有变化,则意味着财政政策对消费支出、投资支出的影响以及对提振市场信心等方面,难以起到预期的政策效果,继续采取常规的财政政策可能并不足够。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展赤字货币化,一方面不会带来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另一方面可以为财政政策提供空间。有助于缓解当前的经济困难,也有助于提高货币政策传导效率。
归结而言,是否需要开展财政赤字货币化的核心依然在于目前的财政政策是否依然有效。一直以来,央行都是通过公开市场购买国债而从未通过一级市场购买国债,央行采取市场化融资的目的,就在于希望市场对政府财政有所约束。只有当通过市场化融资方式无法有效地实现合理的财政赤字目标时,货币化方式才应当被纳入考虑范围之内。一言以蔽之,财政赤字货币化应是央行穷尽所有政策选项的无奈之举,不能轻言随便动用。即便动用,亦应有严格的前提条件,否则很有可能重蹈恶性通胀的覆辙。
日期:2020年5月21日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欄名:神州華評
撰文:尹滿華 香港數碼資産交易中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