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冠疫情的不斷發酵,全球各國對疫情采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也因此進入了疫情不同的發展階段。雖然此次疫情到目前爲止,在全球範圍内仍未得到有效控制,但其輻射範圍之廣,影響程度之大,早已遠遠超出了人們此前的預期。這樣足以加載史冊的一場疫情,也必将會對全球經濟的發展帶來十分深遠的影響。就目前來看,首當其沖的就是地球村和全球化受到的沖擊。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全球經濟的發展将經濟學原理中的比較優勢發揮到了極致。各個國家都在全球産業鏈中發揮着獨特的作用,同時也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全球經濟整體的生産效率因而大幅提高,各國也确實從中獲益不少。但疫情的到來,尤其是跨境傳播極大加劇了各國之間的不信任,處于自身安全的考慮和防控疫情的需要,閉關鎖國可能會成爲不少國家的選擇,這也意味着各個國家都必将對自身的産業鏈政策作出一定的調整,減少對全球産業鏈體系的依賴,構建相對獨立、完整的自身産業鏈。也就是說,逆全球化可能會成爲后疫情時期較爲明顯的一個特征。
而中國作爲曾經的世界工廠以及如今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無疑是全球産業鏈中重要的一環,疫情的到來也令不少人開始擔心,逆全球化的趨勢将會加速産業鏈遷出中國,對中國經濟帶來疫情之后的二次沖擊。但實際上,情況可能并沒有那麽糟。首先,在習慣了全球化后,各國想形成獨立而完整的産業鏈并不容易。第一,發達國家在互聯網時代,經曆了去工業化的階段,高投入和低回報使得參與制造業的經營者越來越少;第二,去工業化同時,令整個社會的就業,傾向更多選擇金融、互聯網、房地産等行業,整體勞動力數量少,成本高,限制了制造業的從業者數量和質量;第三,去工業化帶來的經營者和從業者的減少,進一步導致了整個制造業資金和人才的匮乏。因此,就大多數發達國家而言,實際條件并不允許其在短期内構建獨立完備的産業鏈,也就是說,在后疫情時期,想在短時間内實現産業鏈遷出中國并不現實。
其次,遷出同時也意味着新的投資,在后疫情時期,加注投資也并不是明智的選擇。疫情的發展,爲全球經濟蒙上了衰退的陰影,保存實力,減少損失是目前大多數國家和企業的核心要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遷出中國,同時增加資本開支投資興建新的産業鏈的成本和風險,遠遠高于保留在中國市場内,與中國社會一同重回正軌。事實也證明,确實有一批准備在中國以外國家投資設廠的跨國企業,紛紛将該決策延期,繼續保留在中國市場。
再次,中國在前中期對抗疫情,以及后疫情時期,組織社會有序複工的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管理能力和整個國家的執行能力,都在過去的兩個月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這些更是很多國家和地區所不能媲美的。在全球其他各國,還在争辯群體免疫和隔離防控,孰優孰劣之時,中國幾乎已從疫情中走出,雖然不能說已經完全度過危險期,但無論是在體溫、口罩、公共場合隔斷等公共衛生管理方面,還是在群衆配合度方面,中國在抗疫戰鬥中,所取得的成果,都已經遠遠優于其他潛在的産業鏈搬遷目的地,甚至優于不少歐美發達國家的防控管理舉措。
上述幾點共同說明在短期内,全球産業鏈中,都很難找到能夠替代中國的經濟體或解決方案。全球産業鏈,無法也不會大規模遷出中國。實際上,中國同樣也無法與全球産業鏈脫鈎,在過去40多年改革開放的曆程中,中國經濟早已與世界經濟融爲一體。全球産業鏈與中國脫鈎,對雙方都是有害而無利的舉措,而作爲可能最早走出疫情危機的中國,如果中國能夠在今年二季度,開始恢複正常的經濟表現,那麽中國在疫情期間和疫情過后都将成爲全球經濟的“穩定器”和“動力源”。
從長遠來看,中國經濟要擺脫去全球化的威脅,目前看來只有發展内需一途比較亮麗。筆者并非盲目看好中國經濟,只是覺得中國制造沒有謠傳般脆弱。「羅馬并非一夜建成」,中國這個世界工廠也并非浪得虛名。
日期:2020年4月16日
來源:香港經濟日報
欄名:神州華評
撰文:尹滿華 香港數碼資産交易中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