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召開的兩會上,人大第二次會議提出要將文化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同時在財政、稅收、金融等層面給予了近千億的相關扶持政策,而如何將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則隨之成為了備受關注的熱點。在《中國政協》雜誌主辦的2019兩會委員說欄目中,來自文化界別的政協委員們也就如何發展文化產業展開了討論,討論圍繞“平臺經濟下的新文創新消費”展開。文化是傳統的、歷史的,而平臺經濟則是市場的、創新的,兩者的結合頗為新穎,也為市場提供了一個頗具新意的發展思路。
實際上,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從未停滯,尤其是藝術品市場領域,更是伴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騰飛,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並迅速崛起,成為了支撐和引領中國文化產業的核心領域。根據近日由著名文化經濟學家克雷爾·麥克安德魯博士(Dr Clare McAndrew)撰寫,並整合了國際金融巨頭瑞銀集團研究成果發佈的第三版《巴塞爾藝術展和瑞銀全球藝術品市場報告》,2018年,中國成為了僅次於美國、英國的全球藝術品交易第三大市場,銷售額達到129億美元,占比達到全球總量的19%。
而該報告也同時向市場展現了藝術品消費領域的兩個全新趨勢,第一是藏家的年輕化。報告中的調查結果顯示,雖然接受調查的美國藏家年齡普遍還在50歲以上,但在亞洲這個新興市場中,出現了一個非常不同的年齡結構,在新加坡接受調查的藏家中,有46%是千禧一代,而在香港接受調查的藏家中,有39%為千禧一代。而且千禧一代藏家在高端消費者(100萬美元以上藝術品)中所占比例已經達到了45%,這凸顯出藝術品消費及收藏市場中,年青一代的消費能力和市場地位已經越發不可忽視。而第二個趨勢是藝術品交易的線上化。從實際銷售來看,2018年全球線上藝術品市場創下60億美元的新高,同比增長11%,占全球銷售額的9%。而報告中對市場中高淨值藏家的調查顯示,雖然72%的藏家線上成交均價未超過5萬美元,但越來越多的藏家願意線上上交易中支付更高的價格。接受調查的藏家中有17%曾在網上花費10萬美元或以上的價格購買藝術品,4%曾在網上購買過單價超過100萬美元的藝術品。這兩大趨勢也預示著藝術品交易收藏領域未來將會更加符合年輕化和線上化的發展需要。
而中國藝術品市場也確實面臨著巨大的需求,隨著人口收入結構的不斷調整,中國將會迎來全球最龐大的中產收入人群,按照社科院的統計資料顯示,中國中產階層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長,這意味著每年淨增700多萬人,而調查指出,中國90%的中產階層有收藏購置藝術品的意願。參考西方發達市場的經驗,在西方的財富整合中,藝術品作為一種擁有長期增值潛力的實物資產,得到了高淨值人群的廣泛認可,在資產配置中長期佔據一席之地。巴克萊銀行曾經進行過這樣的計算,機構投資者與高端人士會配置5%的資產進行藝術品投資。如果以保守的5%作為對藝術品的潛在的需求進行估計,按中國130萬億元的財富這樣一個保守的數字計算,中國藝術品市場潛在的需求就是6萬多億元。而這塊巨大的蛋糕也同樣會吸引更多的資本和資源進駐。隨著資本與文化產業的不斷融合,藝術資源與金融資產的分界將會越來越模糊,最終達到藝術品市場的金融化,這將為中國的藝術品市場衍生出遠超6萬億元的市場空間。
整體來看中國藝術品市場未來的發展,應該有幾個趨勢較為確定,第一,經歷了2011年的市場高峰以及隨後近十年的深入調整後,中國藝術品市場將重新迎來黃金的十年;第二,隨著行業清理整頓的不斷推進,中國藝術品市場將由經營規範、標準統一的少數龍頭企業主導,價值發現和價值提升將是這些龍頭企業的核心功能,市場環境將會大幅優化;第三,藝術品金融化、資產化、大眾化以及藝術品交易的便捷化、標準化、透明化將成為行業的主要方向;第四,藝術品作為具備長期增值屬性的優質實物資產,將真正成為中國中高端人群資產配置的重要標的物。